空白之回想 发表于 4 小时前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如何实现毫米级精准救治。

  【医疗前沿,技术领先】

  2025年3月31日,重庆奥园医院首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患者康复出院,标志着奥园医院消化道早期病变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成熟应用!该技术仅需内镜下操作,无需开刀,即可完整切除剥离病变组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

  案例一:【从发现到治疗,仅用48小时】

  患者何先生,75岁,根据何先生陈述,近3年反复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常伴阵发性腹部隐痛,每次发作2-3小时,发作时间无明显规律,大便变细,排便费力。

  何先生因上诉症状感到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送到奥园医院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检查发现全结肠段见散在大小约0.5-1.2厘米息肉隆起,并于直肠段发现一大小约2*2.5厘米侧向发育型肿物隆起,病理提示为直肠绒毛状腺瘤,考虑该疾病有较大癌变风险,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瘤体较大,且长期伴有腹部阵发性疼痛,体型消瘦,开腹手术耐受差,风险极高,奥园医院内科团队马上组织麻醉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及外科会诊,为其制定了个性化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微创方案。手术历时1小时,完成直肠绒毛状腺瘤黏膜下剥离及其余结肠息肉摘除术,手术进程顺利,出血量极微,术后第二天何先生即下床活动,住院5天创面愈合出院。

  “没想到不用开刀就能治好,感谢医生们的精湛技术!”——何先生术后感慨到。

  https://img.z4a.net/images/2025/04/22/17c0bb23b96084bea.jpeg

  【什么是ESD】

  ESD中文全称叫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在微创技术下,通过ESD可完整大块的切除病变,同时一并“扫净”部分黏膜下病变,实现治愈的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分为标记、粘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和创面处理等等。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有哪些优势】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医疗界公认的消化道早期病变治疗“金标准”,尤其适用于食管、胃、肠道的早期病变部位或癌前病变。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无痛苦,恢复快等优点,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病人无需开腹手术,住院天数少,治疗费用大幅降低,ESD术后消化道瘤病变复发率约0.6%,与传统开刀手术基本持平。

  【多学科协作,打造精准医疗标杆】

  为确保手术成功,内科联合麻醉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术前精准评估病灶范围,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快速病理确认切除效果,全程实现“早期病变发现-精准切除-快速康复”一体化诊疗。

  专家发声:

  “ESD对医生技术、团队配合和设备要求极高,此次成功标志着奥园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跻身区域前列。”

  https://img.z4a.net/images/2025/04/22/2445c5b20230aac25.jpeg

  【健康提示:早期病变筛查至关重要】

  哪些人需要警惕消化道早期病变?

  年龄≥40岁,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有胃癌、肠癌家族史;反复出现腹痛、黑便、消瘦等症状。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ESD治疗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组织类型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病变部位的彻底切除,又能很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组织及功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如何实现毫米级精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