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多伦多东门网

搜索
多伦多东门网 首页 中国新闻 查看内容

诺兰还是那个诺兰

2017-9-3 21:05| 发布者: 云冈山人| 查看: 210| 评论: 0

电影就是这样,往往两个多小时的在场,你并不能完全理解电影的表达,也许只是记住了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真正让你领会到电影导演们的表达往往是在观影后的再咀嚼。但在这个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里,怎样的电影才会让人再花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独自咀嚼呢?

对于这部影片,我是怀有很大期待的。电影放映的第一天就想去看。并不需要那些媒体的鼓捣,就是凭“诺兰的作品”这几个字,就催促着我尽快奔向电影院。其实,我只看过诺兰的《盗梦空间》,由此就被他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能把故事讲得耳目一新、逻辑严密、节奏紧逼;观影后又让人久久沉浸在电影情节中去慢慢咀嚼;其二是敦刻尔克这个本来就承付着巨大能量的话题,想去看看这个思想者有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和表达;其三是第一天放映后,朋友们都在微信叫好,特别是我那几个作家朋友。

为了更完整地感受诺兰导演的表达,我驱车30多公里到一个有IMAX放映的电影剧场来观看。电影一开始,IMAX的画质的确不错,诺兰的画面考究一目了然,几个年轻的英军士兵漫步在无人的街道上,只有漫天飘落的传单显示出他们的窘迫境况,似乎宁静得没有什么压力。突然,一串爆发力、穿透力、临场感极强的、呼啸而来的子弹声音,让人一下进入了战争恐惧的场景里。但这样的感觉很短,当主角汤米奔逃出法国军队抵挡的掩体后,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似乎宁静、安全的海滩:英法联军安静有序地排着长队,等待登上军舰离去。然后我就再也没有体验到战争的恐惧了。

平淡、稍有波澜地叙述着,三条线非线性地穿插叙事,人物众多,场景众多,但似乎都只点到为止。四十万军队灾难性的奔逃场面,没有!什么都是那么有序,稍微体现这四十万军队逃亡分量的只是在那短短的栈桥上。一切都是预料之中的样子,平静、有条不絮,我的情感也就这样平静地等待着。终于结尾的一段煽动起激情来:这最后一位的英军战机飞行员,在别人都在想尽办法逃离时,看到机身下那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海军、陆军,不得不拼到最后,燃油耗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滑落到德军控制的海岸线。他竭尽全力让自己心爱的战机平稳、无损地降落好,再亲手点燃把它烧毁掉,不把它留给敌军。在熊熊火焰下凝视着它的毁灭,等待着德军的抓捕,电影就在他被两名德国士兵推押的时候嘎然而止,让人陷入沉思,久久不愿离开座位。只恨那粗俗、急不可耐的剧场人员刚一现字幕就拉开全部灯光,让这种电影导演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烘托出来的情感、情景损失了一大大半的效力。什么时候才能让懂电影的人来放映电影呀!这样被破坏掉的心情和对这部与期望有很大出入的观看,让我心中很不爽,在迈出检票口时,观影后的第一个结论就冒出来了:IMAX在这部影片里根本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画面的震撼力根本不是这部片子的诉求。感觉德军只是用了几个阻击手和几架轰炸机就把四十万英法联军赶回家了。IMAX这种巨大的屏幕适合于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那样的诺曼底海滩的登陆场面的展现,对于诺兰这种作者型导演更重要的是他怎么样讲故事,故事里有什么深邃的思想。对于那些一直把这部片子里的IMAX拍摄方式当成大话题不断唠叨的影评文章,我现在真是质疑那些作者到底真的懂不懂电影?!

驾车回来的路上,老感觉哪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诺兰不会这样平淡得无话可说。我一直在搜寻还有哪个瞬间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导演们总是挖空心思地想把主要的表达凝固在某个高潮的瞬间里,让人留下印象。就象那刻录机在观众的大脑里留下这样的迹印。而这样的迹印就可以起到引子的作用,引领观众牵扯出故事的所有画面和意义来。

除了这最后一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幕海军指挥官透过望远镜兴奋地说出“祖国、祖国”,然后画面推出了让人震撼的画面:孱弱的小舢板一样的众多各色各样的民船一起涌来,船头都矗立着一个个衣履褴衫、神情凝重地注视过来的英国船民们,这一下给了绝境里背着钢枪的逃亡大兵们一个祖国张开着怀抱的感觉。

有了这两个高潮瞬间,就一下子让我看清了导演诺兰的表达思路:

三条线索里,陆地上逃亡大兵汤米、吉布森、阿莱克斯只是作为移动镜头来交代背景信息的。所以都只是点到为止:有敌机,但也就是单兵作战式的几架德军轰炸机;英军的驱逐舰脆弱得跟纸糊似的,一架轰炸机随便扔几粒炸弹,巨大的“纸船”就顷刻倾倒、沉没;40万英法联军的逃亡,只是拥挤在栈桥上,士兵们毫无斗志、笼罩在失败感下的逃亡中。他们不惜用各种欺骗的手段去逃生,法国兵吉布森拔掉战亡英兵的衣裤鞋袜自己穿上,混进英军逃亡的队伍,和汤米一道利用被落下的伤兵混进登船的栈桥下,然后浸泡一下海水,冒充成被击沉舰上的士兵。

三个主角里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法国兵吉布森,他在货船里被胁迫的遭遇折射出法国人和英国人一直的不和,也暗示了法国军队日后客居英伦不会那么顺畅。这一段不知是否导演的刻意模糊,隐隐约约地看到似乎吉布森最后是淹死在那艘货船里了。这可能也是该片在法国广受贬斥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英国,汤米和阿莱克斯又变成了移动的镜子,反射出民众对他们这些失败逃亡回家的士兵的看待。一个盲人站在路边递给回来的士兵一人一张毛毯,似乎在说你们的惨况不用细看,一摸就知道了,只要平安回来就好了。火车上,汤米和阿莱克斯读到丘吉尔的致辞——成功的撤离不是胜利,我们绝不屈服,一定抗争到底!而平民大叔透过火车车窗递上来的两瓶啤酒,我想已经让汤米和阿莱克斯自卑的失败心境,温暖了起来。

这三个主角只是被导演当着了移动镜头和镜子,的确是可以不要多么清晰的形象。

而第二条线是更加具体地体现平民是怎样来面对失败归来的士兵们的。在这艘游艇上,焦点都汇集在船老大道森身上。他曾经也是一战老兵,大儿子是英空军战机飞行员,前几天刚战死。导演就是要用这样一个与军人紧密相关的家庭来呈现民众是怎样来参与拯救敦刻尔克的军人们的,是怎样来面对战争失败带给这些军人的心理疾病而给平民带来的困境。这是英国大陆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哀兵回营,还能再战吗?”这是满布在道森脸上的难言之情,也是不再忍心责备那个失误造成儿子的好朋友被撞死的、那个被鱼雷震懵了的海军士兵的原因吧。

诺兰为何把三条线最后汇集到了飞行员这条线上呢?这可能正是他的绝妙所在吧。三条线上,飞行员的故事最适合用特写来展现。因为机舱里狭小的空间里,背景能提供的信息除了云朵就是蓝天,没有太多的信息需要讲述。所以,专用特写来讲述飞行员这条线的故事合乎观众的观看逻辑。而特写是最能煽情的讲述,导演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专注飞行员的人物情绪和心境的刻画上,用飞行员人物故事的弧线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最高潮。

所以,即使到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就看到这飞行员干净利索地把飞机停稳,然后从容地点燃战机,从容地凝视着战机的画面。别人奔生,他去奔死,这一切的定夺,都在他看到一艘艘驱逐舰被德军轰炸机炸沉,而他的油仅够安全飞回去的油量时,他看看油表、又看看在沉的军舰,在犹豫中他内心已经挣扎清楚了。最后在冲天的火焰映射下,留下的是他从容、坚定的英国英雄的身影,这正面的力量一下扫除了失败逃亡的阴影,为英国带来了希望。诺兰正是用它暗喻了英国、甚至整个盟军正是在敦刻尔克这儿就这样地把胜利的种子种了下去。

诺兰说他是保守的英国人,的确,他为他的祖国对这段关键的、又不太好书写的历史,注解下了他充满智慧的解读。所以他还是那个思想深邃的诺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多伦多东门网

GMT-5, 2024-11-30 07:46 , Processed in 0.10101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