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县化屋村,大山深处春意浓。
![]()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这里考察脱贫后的情况。 村民赵玉学一家4年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二层小楼。赵玉学告诉总书记,现在夫妻二人在外地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3个孩子的学费和食宿费全免。总书记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一句祝福,满是牵挂,饱含希望。 在泱泱大国领航者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永远最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坦露心迹:“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扶贫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 基层工作期间,在陕北梁家河,他最大心愿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在河北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掉“高产穷县”帽子;在福建宁德,他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掷地有声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太行山深处。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是当地有名的特困村,608口人中428人属贫困人口,这里的贫困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揪心。 总书记在考察中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 摆脱贫困,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使命——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凉山。在三河村,总书记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敞开心扉交流。 节列俄阿木的女儿热烈日作,刚从成都一所职校毕业。说起自己的读书经历,她几度哽咽。她说,村里的小孩以前没书读,“如果不是党的关怀,我和弟弟也没法上学念书,更不用说去成都读书了”。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为了这个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访贫问苦的每个细节都融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情怀。 为了这个承诺,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总书记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每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为了亿万人民的幸福,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总攻。 初心决定使命,历史昭示方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列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当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 ![]() 一诺千金,彰显对历史负责的勇气担当—— 独龙族,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曾世代贫穷。 41岁的龙元村村民和晓永年少时跑过马帮。1999年乡里修通简易公路,他买来拖拉机跑运输。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吸引来游客,和晓永转行做起民宿生意。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昆明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如今,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已全部整族脱贫,实现千年跨越。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消除绝对贫困则是迈好“关键一步”的“关键一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这一最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底线任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实现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场伟大事业注定充满艰难险阻。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令。 ![]() 决战决胜,需要超常规力度的决策部署—— 56万!这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云南省镇雄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 85年前,红军在这里打响乌蒙山回旋战,彻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走向胜途。 今天,镇雄干部群众坚守脱贫攻坚战场,2300多名干部驻村作战督战,超过1万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中央和云南省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17亿元,最终取得反贫困的胜利。 非常目标,必有非常举措。聚焦革命老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克深度贫困,实施挂牌督战……脱贫攻坚每到关键时刻、遇到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都及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这是举全国之力展开的一场国家行动: 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 开展定点扶贫,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 进行社会动员,12.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7.28万个贫困村; 2012年到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万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 “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学精准的行动方略——彰显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走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十八洞村,中国脱贫攻坚“地标”。 2013年11月3日,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 ![]() 按照总书记要求,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黄桃等民族工艺和特色产业,实现“抱团”发展,带来规模效应,实现整村脱贫。 村支书施金通说:“精准扶贫激发出家乡的发展潜能,我们对未来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差异性大,致贫原因复杂,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扶贫措施必须有针对性,不能“手榴弹炸跳蚤”。 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再到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强调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对致贫原因“把脉问诊”,找准“穷根”,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 强调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区别不同情况,运用“靶向治疗”,拔除“穷根”,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强调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体现了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 强调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系统治贫,合力攻坚,展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有力支撑。 2021年伊始,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叫好又叫座,掀起一股追剧热。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部署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 1997年在宁夏扶贫时,习近平同志帮助实施了西海固山区移民,把移民村庄命名为“闽宁村”。 ![]() 如今,闽宁村已升级为闽宁镇。第一任村支书谢兴昌说:“当年福建专家教大家种菇,现在蘑菇是镇里一大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利器。” 20多年间,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凝心聚力,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久久为功,战胜贫穷。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故地,走进闽宁镇原隆村,感慨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制度优势。 从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到上下联动、统一协调,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全面建立。 这一制度体系中,根本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工作会。 会议期间,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印有党徽的深红色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下名字。 “这就是你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说。 军令如山,死而无悔。 2016年2月26日,贵州省晴隆县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上,全县各级干部高举右拳,庄严宣誓:“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此时,站在主席台上领誓的县委书记姜仕坤已经走到生命的极限。 一个半月后,这位曾誓言“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的共产党员,燃尽了生命之火。 ![]()
|
GMT-5, 2025-2-22 02:18 , Processed in 0.03790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