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1-09-03 08:36:00 来源: 解放军报 新兵“喊山”。 田恩恩摄 夕阳下的哨位。 田恩恩摄 追寻历史的痕迹 “这里的山呐,它高高连着天;这里的泉呐,它清清照人脸……”——摘自《山恋》 动人的旋律,响彻在起伏的大山之间。夜幕中,一座沿河而建的营盘灯光闪烁。 环视营区,一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灯火通明。几摞近半米高的书籍和稿纸堆在桌上,几乎淹没了2名翻阅资料的官兵。 “90后”仓库干事刘宙晓手里耳朵上各夹着一支红色记号笔,“00后”列兵彭睿手握着一支黑色铅笔。两人趴在桌上,一字一句研读仓库史料。发黄的纸面上,布满了他们密密麻麻的字迹。 70多年的仓库历史,由一批批年轻的官兵写就,当他们不再年轻时,又由一批批更加年轻的官兵延续。历经多年的接力编纂,一部十几万字的仓库历史越发完整清晰,一个个不同时期的英雄故事跃然纸上,成为仓库教育课堂上的鲜活教材。 “历史的记录既要准确,也应鲜活。”这几年,刘宙晓联系了仓库近百名退伍老兵,还原考证了20多处不同时期的史实。仓库领导多次走访驻地政府有关部门,查阅了县志、档案等大量史料,让仓库历史更加准确、丰富。 大学生士兵彭睿发挥特长,把一些经典故事形象化、通俗化地梳理出来,让历史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整理仓库历史的过程,也是走近前辈、学习英雄的过程。”合上书稿,彭睿若有所思地说。 这时,房门打开,走进两名满头白发的老人。刘宙晓介绍说,他们是与仓库官兵一同编纂库史的特聘历史顾问。 其中之一,就是马朝平。“走进这所仓库,我能感受到父亲对这里的热爱。”马朝平说。这几年,70岁的他把父亲当年带队开山凿库的故事整理成册,赠送给仓库官兵。 另一名“老山沟”叫卓桂宏,今年69岁,曾任仓库第十任主任。 卓桂宏的名字,在仓库的历史中频频出现。从普通一兵到仓库主任,28年军旅生涯中,卓桂宏从未离开这座大山。任职期间,卓桂宏带领官兵钻研专业技术,创新的多项技术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他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让昔日荒山变成一片片果林。那时,仓库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军绿化先进单位”,卓桂宏被表彰为“全国绿化先进个人”。转业退休后,卓桂宏又回到仓库,成为今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聘顾问。 一间小屋,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的两代守山兵趴在桌上。他们在书堆中,共同追寻着历史的痕迹。 夜深了。刘宙晓看着远处的大山,掏出手机,播放起《山恋》。伴随悠扬的旋律,刘宙晓不由得唱出了声,马朝平、卓桂宏也跟着哼唱起来。 “仓库的每名官兵都会唱《山恋》,几个‘五音不全’的战友也唱得很动情。”刘宙晓介绍,这首歌创作于1994年,词曲的创作者王志敏在仓库待了3个多月,走遍了每个角落,采访了众多官兵。 他被官兵“扎根山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含着泪完成了《山恋》的创作。那一年,这首歌曲参加了全国MTV比赛,荣获三等奖。 一首军歌,传唱27年,感染了一批批仓库官兵。有人说,因为这首歌,爱上这座大山;因为这座山,喜欢上了这座仓库。这,就是“山恋之恋”。 清晨,一缕阳光照进库区,彭睿和几名老兵踏上巡逻小路。走过洞库,途经索道,远眺哨所,心里似有一种力量在涌动。“有人说太寂寞,我说不孤单,有人说虚度好年华,我说磨练男子汉……”他们突然放大嗓门,唱起《山恋》。 换来坚实的保障力 “这里的官呐,他人人两鬓白;这里的兵呐,他个个是黑脸汉……”——摘自《山恋》 老库长马志选的家里,6名官兵围在他身旁,高声唱起《山恋》。 曲终,官兵们为马志选播放了精心制作的仓库发展变化汇报片。 看着屏幕中的画面,马志选感到熟悉而亲切。巡逻小道曲曲弯弯,索道台阶伸入云端,前山哨所书声琅琅…… 有些画面马志选又很陌生。洞库里,各类物资整齐摆放,可视化系统、除静电地坪、工字型吊车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洞库外,官兵驾驶野战叉车快速收发作业,山顶上无人机盘旋巡山…… “不管啥时候,咱们都是一心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歌曲,让马志选的思绪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洞库建设时期。 1951年,为了给国防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上级指示“建设全国正规军械仓库”。马志选率部钻进太行深山,投身到我军第一批国防仓库建设之中。 “当时建库条件十分恶劣,没有机械设备,炸药也很少,只能用钢钎、铁锤一下下地凿。‘地窝当床铺,钢钎磨皮肤;小米不满肚,夜晚听狼哭……’”在马志选的回忆录中,一首顺口溜展现出了建设之初的艰辛。 洞库建在半山腰上,没有运输通道,老一辈建设者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2250个整齐的台阶。架设钢缆时,牵拉钢缆的麻绳承受不住重量断裂了,钢缆像毒蛇一般,翻滚着向山下卷去,夺走了多名官兵的生命。 长长的通道,洒满了建设者的汗水与鲜血。2014年,仓库在前山哨所修砌了一块索道纪念碑,以纪念老一辈官兵大无畏的奉献精神。纪念碑也被哨兵们称为“天梯”上的“天书”。 时光飞逝。今天的人民军队,飞机飞得更快,火炮打得更准,官兵穿得更暖。这里面也有仓库官兵的一份功劳。政委李志刚介绍说,这些年,仓库的职能使命开始转型。作为重点物资保障要素,仓库多次抽组保障分队机动前出保障重大演习活动,长途机动数百公里,迅速搭建野战重点物资保障仓库,先后完成了参演部队数十个课目的伴随保障任务。 官兵们在全力保障部队时,也得到了大山的保障。在哨所旁边,有一条长10余米、宽约70厘米的山体裂缝。“即使酷暑时节,里面也是凉风习习。”哨兵说,把蔬菜水果放在里面,冷藏效果不亚于电冰箱。官兵们也为这条裂缝取了个亲切的昵称——“天然冰箱”。 “保障力不会凭空而来,都是官兵用汗水换来的。”在这所仓库的荣誉室里,摆满了不同时期的奖杯、锦旗和证书,总数超过200个。 众多荣誉里,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记录的是几名官兵比赛的场景——1964年,仓库参加全军军事大比武,勇夺“夜间哨兵勤务项目”第一名。由于历史原因,上级颁发的锦旗已经遗失,但那份荣誉永远刻在了官兵的心中。 “看着前辈们的拼搏,心里热乎乎的,感觉浑身都是劲儿。”去年参加“精武联勤-2020”比武竞赛前,下士李航远特意去了趟荣誉室,在一面面锦旗前暗下决心:“我一定争个荣誉回来。” 最终,李航远与战友一起,在“弹药保障队战时弹药保障”课目的比拼中,顶住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用汗水的咸换取了结果的甜。 比武结束那天,当听到主持人宣布仓库荣获第一名时,李航远和战友们把帽子和手套扔向天空,放声呐喊…… “看着自己的名字被写上荣誉墙,内心无比骄傲。”李航远说。 收获山一样的品格 “千年百年到如今,十里八里没人烟,白天和石头说说话,晚上和星星眨眨眼……”——摘自《山恋》 车载录音机播放出《山恋》的旋律,弥散在太行山深处。 汽车转过几个弯,来到青山深处的一个椭圆形池塘,三面环山的弧形峭壁几乎成90度。透过车窗,中士黄督督看到了从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战友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葫芦谷瀑布。 每当看到瀑布,黄督督都会想起自己下连时“喊山”的那一幕——这里有一个传统,新兵下连都要来到瀑布前喊一嗓子,向大山报到。 “我叫黄督督,2016年入伍,我向大山报到!”寥寥数句,稚嫩的脸庞已经通红,声音嘶哑。 他用尽全身力气告诉大山,他来了。大山也用回音告诉他,它听到了。 时至今日,黄督督依然记得第一次跟班长陈沛沛上山巡库时的情景。路过38号洞库时,黄督督这样问道:“班长,这个洞库有门,为什么打不开?” “督督,你今年多大?”转过头,陈沛沛问道。 “18岁。”黄督督回答。 “仓库建设初期,7名战友开凿洞库时,不幸遭遇塌方。他们牺牲时,和你差不多大,最年长的只有19岁……”陈沛沛说。 汽车停在38号洞库门口。黄督督看见烈士英雄纪念碑,那是2020年为纪念建设仓库的烈士们而设立的。21个鲜活的名字,平均年龄20多岁,用青春热血写下一个个战斗力建设的传奇。 4年过去,黄督督现在已经22岁,但牺牲烈士们的年龄永远定格在青春的那一刻。 下车,黄督督将一朵小黄花放在纪念碑前,那是他早晨特意摘的。 清明节、建库纪念日、执行任务出征时……每个特殊的日子,黄督督都会和战友来到这里,拂去纪念碑上的尘土,追忆仓库先烈们的故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山接纳了一茬茬新兵,也见证了一批批老兵的告别。 去年底,四级军士长陈沛沛和另外3名老兵最后一次进山。像往常一样,老兵挽起衣袖,搬运箱子、码垛堆垛、盘点数量……山风凛冽,但豆大的汗珠还是顺着脸颊滑落脖颈,浸透了衣领和后背。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平时2个小时的巡山路,陈沛沛和战友磨磨蹭蹭走了近4个小时。黄督督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他知道老兵们心里舍不得。 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站在瀑布前,陈沛沛拿出手机,让《山恋》一直单曲循环。最后,4名老兵相顾无言,向大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留下笔挺的背影。 有人离开,不再回来;也有人成才后,一心想着回来。官兵们说,仓库的前山哨所有股神奇的魔力,既能在这里成才,还能让人魂牵梦绕。 前山哨所海拔700多米,是库区的最高点。从山脚向上看,哨所如同镶在山头的一颗明珠。 夜幕下,哨兵站在哨所向大山东南远眺,一座小镇的繁华喧闹尽收眼底。向北眺望,大山一片沉寂。 一山相隔,成了两个世界。 凌晨5点多,指导员张庆硕巡逻回来,走进熟悉的哨所。时至今日,仓库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孕育形成了“甘居山沟、勇攀山峰、屹立山巅、熔铸山魂”的“大山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官兵扎根奉献、砥砺前行。 7年前,张庆硕从这里考入军校。据统计,从1978年前山哨所建立到今天,先后有近百名士兵在这里读书学习,最终提干考学成长为军官。 军校毕业时,张庆硕放弃了去大城市部队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大山。“我也犹豫过,但这里似乎有种魔力,吸引着我。”张庆硕笑着说。 每逢巡库,张庆硕便到哨所给士兵讲仓库的历史故事,激励他们走出大山学本领,回到大山做贡献。他希望,官兵们能把这首《山恋》传唱下去。 与张庆硕一样,去年军校毕业的潘振洋在选岗时也主动申请,回到了曾经“再也不想回来的山沟”。“大山给了我山一样的品格,我想在这里扎根。”潘振洋说。 除了回到大山的官兵,一批批走出去的官兵,仍牵挂着仓库的发展。 这些天,仓库的收发室和值班电话很热闹。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很多离开大山的老兵都想回来看看仓库的变化,为仓库建设做点贡献。于是,几十名退伍老兵相约在一起,从天南地北重回仓库。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一辆巴士驶向大山深处。车上,老兵们再次唱起《山恋》,依然满眼泪花。 责任编辑:王裴楠 |
GMT-5, 2024-11-30 05:44 , Processed in 0.09109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