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1-09-19 11:59:00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月亮门示意图。 张芳曼制图 图②: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 资料图片 图③:苏州拙政园中枇杷园的月亮门。 资料图片 图④:苏州博物馆的电动移门,提取了月亮门元素。 影像中国 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种开设在院墙上的圆弧形洞门——月亮门。月亮门因其形如一轮十五满月而得名,又称月门、月光门、圆洞门。它既可以作为院落之间的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月亮门有哪些作用?建造在哪些地方?又有什么寓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进行了解答。 蕴含历史与文化 兼容传统与现代 月亮门的起源在什么时候?成玉宁介绍,由于没有实物佐证,加上文献记录难以界定,月亮门进入园林空间的确切时间目前无从考证。但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有记载:“月窗式,大者可为门空。”说明明代末年月亮门已在园林中广泛使用,并且形成基本范式。 虽然月亮门不知源起,但“月亮”作为园林空间的表现题材由来已久。 赏月文化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在诗词中更是留下了隽永印记。例如,南朝宋谢庄《月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梁萧纲的《望月》、沈约的《咏月》等诗词。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审美趣味在历史上对于园林的兴造、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同月有阴晴圆缺,月亮门也有满月形和月牙形的区别。成玉宁说,只是月牙形的门洞不方便行走通过,加之传统审美取向以“满月”作为圆满的象征,因此月牙形的洞门较为少见。 在传统园林中,月亮门通常用于白粉墙体,配合灰色的砖门套,十分淡雅,在寺庙中也有用于黄色墙面。月亮门一般在门的边缘处要做一个圆形的装饰边,采用灰色砖细,在门的下边则是平口,不设门槛,或者仅留圆形门套以为坎。在月亮门的上方,往往设有门楣题名,起到“点景”的作用。 如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月亮门及其变体也是常用的空间划分、点景、框景手法。不同的是,使用更加灵活,材料及建构方式也更加多样,大多简洁明快,寓意也各不相同,富有时代气息。“例如在苏州博物馆入口处的电动移门,采用钢结构门框,玻璃移门则做成月亮门状,提取和重现了月亮门的文化属性,表现苏州园林的典型意象。”成玉宁说。 如今还有一些新中式的酒店、宾馆、住宅等也广泛使用月亮门,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甚至远传至国外。 裁剪画面与景致 勾勒空间与意境 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园手法,用以联系两个相邻景观空间,通常仅有空洞而无门扇。 “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如团扇、似画框,加上洞门的两侧空间通视且互为对景,因此月亮门常用以框景,勾勒展示庭院的空间美与意境美。”成玉宁介绍,月亮门最大的作用,在于划分空间、剪裁画面、借景与框景,营造出“庭院深深的空间感”。 月亮门广泛存在于风景园林之中,其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扬州瘦西湖吹台等最为著名。 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园东与听雨轩毗邻,北以绣绮亭假山为屏,西北角的云墙上开设了一个圆形月亮门,进行空间布局的划分与构造,围合出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园中园”。走进门洞,目光所及皆为枇杷树,高低错落有致;走出门洞,置身所在是春华秋实四时不凋。眼前的园林美景,浑然一体又特色分明。 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位于湖心的吹台,三面为月亮门:可于北边的月亮门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面的月亮门中则可以看到巍巍白塔……透过不同方位的月亮门,可见“画框”之中三面景色各异,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景名。夜幕下的吹台更是妙趣横生,湖中亭、水中月,虚实之间,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园林建筑室内也常见月亮门的意象。落地罩是用以划分空间的常用手法,园林建筑中常用圆形落地罩这一构件分割室内空间,与户外的月亮门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例如,在鸳鸯厅中,通常通过落地罩将室内空间一分为二:南侧面阳用于冬季晒太阳,北侧为阴用于夏季纳凉,这既是一种空间装饰,也是一种设计智慧。 蕴含诗意与美满 象征高洁与自在 “在中国的古老传说里,广寒宫居住着嫦娥、吴刚,还有玉兔、蟾蜍、月桂树等相伴,月亮充满美好的寓意。传统文化中,月亮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积淀,超越了对于天象的解读与描绘,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与愿望,成为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成玉宁介绍,月亮周期性的圆缺、明暗变化也影响着世人的审美观念——既神秘遥远、可望而不可即,又日日相见、具有可感知性,留给人类无尽的遐想,也为园林建筑注入了无穷的意蕴。 庭中门似月,檐下赏盈缺。通常,月亮门与云墙配合使用,也就是于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高悬在行云间,更加烘托出“天上人间”的美好意境;园林中的月亮门犹如一个画框,园中景色经过剪裁更具诗情画意,在中秋佳节赏月赏景之际,更有一番“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满期盼。 在传统审美中,月亮也关联着中国文化符号,清风明月更是魏晋南北朝以降中国文人“山水美学”的鲜明特点。在这个语义下,月亮作为一种物象,便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一种高雅脱俗、不落尘世的意义,是情景交融、借物言志的象征。 成玉宁介绍,在拙政园中有一座“与谁同坐轩”,也就是游客们习惯称之为“扇亭”的小建筑。面向“别有洞天”景致的一座扇形亭子,静静伫立在水畔,雅致且有意境——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云:“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美就美在不着一字,妙就妙在不直接论月,却把月亮文化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这个仅有“一几一座”的小亭子,便有了“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文化意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版式设计:张芳曼 |
GMT-5, 2024-11-29 21:39 , Processed in 0.13544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