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1-12-25 11:1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姚敏和丈夫袁治敏在直播带货。 取蜜归来。唐鹏/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杨俊 “为了生存,我只有坚强,为了明天更美好,我别无选择,除了坚强还得坚强,为自己加油!” “不谈以前的艰难,只论现在的坚持,人生就像舞台,不到谢幕,永不认输!新的一天,加油!” …… 在袁治敏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励志格言和短句比比皆是。 “有些是转发别人的,有些是自己有感而发。”袁治敏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发这些励志格言和短句,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加油打气,“人生路和事业路都不平坦,走过来很不容易。” 袁治敏是贵州省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七年前因脑干出血成为重度残疾人,家庭也成为贫困户。身处逆境,他和妻子相依相守,共同打拼,不仅使自家脱贫,还带动30多个养蜂户增收致富。他们的合作社因此被评为贵州省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 “让我做你的手和脚” 袁治敏和妻子姚敏都是“80后”,在外地打工时走到了一起。2005年,小两口回到岑巩县羊桥乡炮湾村创业。他们先养猪,后来种烤烟,双双成为种养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袁治敏还连续当选村委会干部。一儿一女相继出生,全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的阳光。 2014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这个家庭蒙上厚厚的阴影。袁治敏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捡回了一条性命,但左半肢从此瘫痪,后被鉴定为二级残疾。为了给他治病,家里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数万元债务,第二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起初,袁治敏难以接受自己成为残疾人的现实,心情郁闷,经常发脾气。姚敏一边帮他做康复,一边给他打气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手脚不方便,我就做你的手,做你的脚。” 生活还得继续打拼。2016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袁治敏夫妇进了14头种羊和三头母牛,开始自繁自养。姚敏一个人包揽下家里所有重体力活儿,袁治敏主动承担了放牧等轻松一点的活儿。但对偏瘫者来说,轻松活儿也有一定危险。 有一天,袁治敏一个人到山里放牧羊,不慎摔倒在一条小沟里,怎么也爬不起来,手机没信号,无法与妻子联系,只能在沟里躺着。姚敏找到丈夫时,袁治敏在沟里已经躺了3个多小时。姚敏抱着满脸是血的丈夫,哭了。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从没有想过要放弃。”袁治敏告诉记者,在两口子特别是妻子的努力下,养殖渐渐有了起色,羊达到了170只,牛达到了25头,收益前景很乐观,不过,养羊实在太耗体力,姚敏一直琢磨着找一个劳动强度不大、更合适残疾人做的产业。 “甜蜜事业”开启新生活 2017年初夏,就在袁治敏夫妇寻找新的致富门道时,岑巩县残联加大扶贫力度,着手扶持残疾人贫困户养殖中华蜂。得知这一消息,袁治敏和姚敏喜出望外,立即订购了5箱,并获得县残联扶助的10箱,开始了“甜蜜事业”的酿造之旅。 “听专家说,养殖中蜂见效快,而且不像意大利蜜蜂只采大面积的花,中蜂看到一朵花就会采,岑巩县森林覆盖率很高,蜜源丰富,不必远距离追花,劳动强度也不大,非常适合残疾人养殖。”袁治敏说。 两口子从未养过蜂,一切还得从头学起。进蜂之前,袁治敏在县残联的推荐和安排下,去遵义一家中蜂繁殖基地学习了半个月,后来又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养蜂培训班,还买回养蜂方面的书籍自学,加入养蜂微信群,有问题随时向行家请教,回头再把自己所学的养蜂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妻子。除了向别人请教,两口子还喜欢自己琢磨,一些养蜂技术难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蜜蜂自行分蜂,最让养蜂新手头疼。一个蜂群如果哺育蜂过多,蜂王就会指挥蜂群分出一部分成员,到其他地方另组家庭。每次分家,蜜蜂都会带走3到6斤的成熟蜜,给蜂农造成损失。袁治敏夫妇隔三岔五就要仔细检查蜂巢,发现有分蜂先兆,马上采取应对措施。 “在小流蜜期,我们就进行人工分蜂,将一部分蜜蜂分到其他蜂箱或新蜂箱里;在大流蜜期,我们就用新蜂王替换老蜂王,让新蜂王带强群,让老蜂王带弱群,保持蜂群内部平衡,这样不仅避免了分蜂,还提高了蜂蜜产量。”袁治敏说,“优良的蜂种、充足的蜜源、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天气,做好了前三件事,加上风调雨顺,你的蜂业一定会兴旺。” “姚敏以前很害怕蜜蜂,现在分蜂、取蜜、收蜂、转场,样样都干。”袁治敏说。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撑下,袁治敏夫妇的“甜蜜事业”很快进入快车道,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到2019年年底已发展到100多箱,年创收20余万元。2018年秋,他们靠着养殖牛羊和蜜蜂的收入,还清了所有债务,全家脱贫。2019年底,他们的蜂场被岑巩县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创业示范点和残疾人养蜂实地教学点,袁治敏和姚敏被聘为养蜂技术指导老师。 “最大愿望是帮助更多的人” 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组织化。随着养蜂规模渐渐扩大,养蜂人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袁治敏夫妇意识到,必须抱团发展。2020年4月,袁治敏牵头成立了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即以合作社名义申请了“蜜遇思州”商标。 “思州”是岑巩县的古称,当地出产的“思州柚”“思州石砚”等特产驰名国内。袁治敏注册“蜜遇思州”,也是想搭地域品牌的顺风车。袁治敏和伙伴们也利用自己的微信、自媒体账号等平台,不遗余力地推介合作社的产品和品牌。 2020年11月,袁治敏带着“蜜遇思州”蜂蜜,参加第13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每天热情地向中外顾客和参观者散发宣传单,推介自己的产品。几天后,一个外国顾客打来电话,要求订购蜂蜜。虽然量不多,但袁治敏非常欣喜,毕竟这是自己的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 今年入冬后,袁治敏和几名年轻的驻村书记组成“蜜遇思州”品牌建设项目组,并围绕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等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多次研讨。“有几点我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比如,我们认为‘蜜遇思州’蜂蜜产品在礼品市场有一定的前景,准备升级蜂蜜的包装,抢抓春节礼品市场。当然,还要进一步找准目标人群,确定我们的产品定位,并根据产品定位进行包装设计。”项目组一名成员介绍。 袁治敏告诉记者,合作社成员都可以无偿使用“蜜遇思州”商标,但产品必须达到本社的质量要求,并承诺如果蜜质出现问题,必须假一赔仟。“我们虽然是分散管护,但我们的养殖理念基本一致,技术也差不多,比如尽可能保持蜜蜂的野性,不去改变它们的生活规律;即使冬天也不人工投喂;一座山能容纳几群就放几群……这样可以让蜜蜂酿出更多原生态的成熟蜜。” 在零距离采访袁治敏夫妇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他们对养蜂事业的那份热爱。“现在,我们合作社已发展到37人,共养了700箱蜜蜂,年产值达75万元左右,他们大多是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还让40余户利益联结贫困户通过分红增收。但这还不够,我和妻子都是共产党员,又受恩于残联和社会,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养蜂产业再做大一些,带动更多残疾人家庭和其他农户共同致富。”袁治敏诚恳地说。 |
GMT-5, 2024-11-28 09:50 , Processed in 0.0921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