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2-02-13 13:30:00 来源: 光明日报 邓小岚指导孩子们学音乐。李秀芹摄 合唱团的孩子们在阜平八一学校集中训练。李秀芹摄 来自河北阜平县山区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圣歌》。霍艳恩摄 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开幕式前合影。保定市委宣传部供图 开幕式表演结束后,合唱团的孩子们乘车回到阜平。王玉国摄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戴着红帽子,系着红围巾,44名孩子用希腊语齐声演唱《奥林匹克圣歌》,他们稚嫩可爱的脸庞随着音乐轻轻摇晃。2月4日晚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时,这样的场景震撼了整个“鸟巢”,也让全世界为之动容。44名孩子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6岁,他们来自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这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立也仅仅3个多月。 2021年9月,有关部门到阜平寻找喜欢唱歌的农村孩子,准备请他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合唱奥林匹克会歌。在此之前,一位退休老人用18年时间,在城南庄镇马兰村的孩子们心中埋下一粒音乐的种子。老人名叫邓小岚,1943年出生在阜平,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邻近的老乡家里。从2004年开始,退休的邓小岚回到马兰村组建了一支山村小乐队,义务教孩子们唱歌、演奏乐器。在她的训练和帮助下,孩子们逐渐走出大山,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也逐步获得了社会的关注。 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后,保定市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指导团队。团队成员除邓小岚外,还包括在阜平支教的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红玉、阜平中学音乐教师苏志艳等十多人。他们从城南庄镇石猴、井沟、马兰、八一等五所小学选拔出44名孩子,组建了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奥林匹克会歌音域宽、旋律复杂、变化音多,并且是无伴奏合唱。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达到演出水平,难度可想而知。基于孩子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指导团队没有按照以往“发声、拓展音域、统一音色、学会音准”等要求进行训练。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5.5个小时,其余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这是合唱团在阜平八一学校集中训练时的时间分配。 “孩子们训练,绝不能每天8个小时、10个小时地搞‘时间战术’,死记硬背也不行,这样孩子们的表情会很木讷,学起来没兴趣。”指导老师、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吕莉介绍,为更好地达到效果,老师们设置了一整套游戏,将专业课程变成“游戏模式”。 在整首歌两个声部学完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希腊语教师秦烨臻带着学生林嘉濠赶到阜平,花了10天时间教孩子们学希腊语。孩子们此前没接触过希腊语,再加上唱歌的音调,两者结合起来挑战很大。得知此事后,邓小岚反复琢磨“妙招”。她建议将希腊语歌词按照国际音标的发音进行标注,尽量把它拼音化,果然效果显著。 2021年12月30日,老师们给冬奥组委发送了最新的表演录像,得到一致表扬——合唱团达到了音准准确、节奏统一、音色动人的演唱效果。今年1月3日,合唱团结束在阜平八一学校近3个月的集中训练,赴京开展封闭训练。 1月31日,农历除夕,孩子们在北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当天晚上,他们与家乡的父母通了视频电话。合唱团成员李欣然的爸爸李彦伟给孩子们鼓劲儿:“上台的时候别紧张,要自信!” 2月4日晚,在搬迁后的马兰新村,村民席金海在电视屏幕上努力寻找女儿席庆茹的身影。席庆茹原本就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鸟巢’很美,世界很大,我很自豪……”完美结束演出,从北京回到家乡的席庆茹说。 城南庄镇距离北京300公里,但这次参加开幕式,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来到北京。6岁的韩舒心是合唱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以前,她最大的愿望是到保定坐大汽车。在“鸟巢”参加完开幕式后,她说:“北京的楼很高,房子很漂亮,我要赶快长大。”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
GMT-5, 2024-11-27 10:35 , Processed in 0.09660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