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精神力量更昂扬 发稿时间:2022-03-09 13:39: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传统非遗借助短视频“圈粉”年轻一代;《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引发全民共情;博物馆、大剧院里过周末成为生活风尚……过去一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如何以文化激发内生动力、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看来,近年来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文学、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等都有重要收获,令人欣喜。“中国作家为表现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提供了大量优秀作品;优秀影视剧弘扬时代精神,充满家国情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尤其是青年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力量。”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升级,人们享受文化生活更加便捷。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 对于人民群众高涨的文化热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深有体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中国美术馆每日预约人数为1800人,门票常常提前几天就被预约一空,周末门票更是抢手。“这体现了大众对美、对文化的需求。”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也通过举办线上展览等多种方式,来回应大众呼声。在他看来,要加强全民美育,用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行为、美的创造,来充实和培育社会文化氛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全民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锻造出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让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普遍感受到,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世界观众的掌声和认可,这极大增强了我们戏曲人的文化自信。我们愈发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说。近年来,他带领河南豫剧院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包括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杜比大剧院。“尤其是豫剧《程婴救孤》在美国演出后,当地明星热情地和我们合影,很多外国观众到后台和我见面,说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李树建说。为方便外国观众理解,《程婴救孤》已有7个语种的字幕。 不单是传统戏曲,原创歌剧出海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新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介绍说,《运之河》《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等原创歌剧,运用融合创新理念,以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其中,《鉴真东渡》《拉贝日记》于2019年分别赴美国洛杉矶、纽约,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巡演,被中外媒体评价为“高水准、高质量、深内涵、现象级、世界水准的中国原创歌剧”。 “这些成绩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强国的新气象,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柯军说。 文化强国建设发力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如何更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也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数字科技的实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借助5G、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等新技术,观众获得了更好的沉浸感和在场感,这些都是文化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应用”专项,促进面向其它产业的价值外溢,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部署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专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认为,要加强文化强国理论研究,特别是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研究;同时要重视发挥文献典籍力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献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源泉。”韩永进说,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家读书。今年,全民阅读已经第九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拥抱未来,也是文艺界代表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籍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传统曲艺的演出方式。“互联网时代,传统曲艺不能缺席。每个文艺院团,都要适应线上线下演出方式并存、传播方式变革的新局面,发挥好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籍薇说,“只要传统曲艺的‘魂’还在,就一定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本报记者 赖 睿 张鹏禹) |
GMT-5, 2024-11-27 01:51 , Processed in 0.08261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