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时报驻奥地利特约记者 夏雪】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州接壤,它们位于阿尔卑斯山腹地,在这个地区有一个古老的习俗——甩马鞭。这个活动也是当地圣诞节和狂欢节的保留项目。德国巴伐利亚州鲁珀蒂文克地区的甩马鞭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隆冬时节,奥地利位于德奥边境的鲁珀蒂高村都会举办甩马鞭比赛。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一种说法是用甩马鞭的巨大声音赶走冬天,驱散黑暗和邪恶的力量,这与国内过年放鞭炮的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种说法是,这是当地农民对孕育新生命的美好祈愿,他们相信在厚厚的雪毯下沉睡的种子应该被响亮的鞭子声唤醒,萌生新芽。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古代大瘟疫期间,人们不能互相见面时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 奥地利村庄鲁珀蒂高每年二月狂欢节举行甩马鞭比赛奥地利村庄鲁珀蒂高每年二月狂欢节举行甩马鞭比赛。 节奏感很强 甩马鞭的具体形式是,多个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男子站成竖排,挥舞手中的马鞭抽打地面并发出有规律的“啪啪”声。甩马鞭一般由7个或9个人共同完成,人数必须是奇数,每个人每一轮要甩9到11次。类似中国的赛龙舟,这项运动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节奏,整个团队也要甩在一定的节拍上,团队中最强壮的人负责喊口号,只有这样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甩马鞭所用的马鞭有严格的要求,鞭子的手柄长度约50厘米,直径约3厘米,柄为木制,呈圆柱形,方便两只手握住。鞭绳由几根长度不超过4米的麻绳绞合而成,由上到下逐渐变细,上端打结系在木柄的凹槽中,方便转动。而在鞭子的末端则会绑上用椰子纤维或塑料绳制成的“韧皮”,一来防止长期使用造成磨损,二来也方便挥舞时制造“啪啪”的响声,更有气氛。 评委打分靠听 来自巴伐利亚州和萨尔茨堡州的甩马鞭爱好者参加德奥边境的奥地利村庄鲁珀蒂高的甩马鞭比赛,每次参赛选手大约1700多名。比赛的打分尤为特别,评委由7名多年从事甩马鞭活动的资深人士组成,他们坐在比赛场地边上一座封闭的小屋里,看不到赛场上的场景,而是通过每支参赛队伍比赛时发出的节拍和音量,按照一套复杂的评分系统来打分,最后去掉7人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数计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和专业性。 据当地专业人士介绍,评委是以听到的“啪啪”声的数量为基准进行打分,因此往往参赛队伍发出的声音越响亮,节奏感越清晰,得分就越高。迄今为止,这项比赛的最好成绩出现在1986年和2001年,两支冠军队伍得到了196分,也就是说,评委能清晰地听到196个“啪”声。在二战结束前,参赛队伍所穿的传统服饰也被纳入打分范围,但二战结束后,比赛更注重竞技性,服饰便不纳入考量范围。 实际上,这项竞赛早在1936年就在萨尔茨堡地区开始举办,参赛队伍往往以村庄为单位,获得一等奖的队伍奖品是一个证书和一个啤酒杯。等到第二年的冠军队伍产生,奖品再由上届冠军送到新冠军的村子。当时的竞技性不像现在这么强,人们举办活动的目的也往往是两个村子聚会喝酒,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联络感情,在漫长的冬天找找乐子。 曾因扰民被禁 甩马鞭习俗在阿尔卑斯山区最早可以追溯至1730年。到了1810年开始有正式的史料记载。1829年,当地政府为了维持安静的生活环境而颁布了甩马鞭禁令。路德维希·维克多大公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投身军营并官至步兵将军,退休后回到萨尔茨堡附近的克莱斯海姆宫,以慈善事业和艺术收藏而闻名。他于1919年去世,享年76岁。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怀念,当地人在1911年和1924年分别举行了甩马鞭活动。自此,每逢圣诞节和狂欢节,当地人都会在德奥两国的界河——萨尔河附近甩马鞭庆祝。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萨尔茨堡被划归为奥地利领土,但萨尔茨堡旧大主教区的鲁珀蒂文克地区则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领土,因此现在一个习俗横跨德奥两国。 目前,这一习俗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鲁珀蒂文克地区最为流行,奥地利萨尔茨堡地区也有很多甩马鞭协会和团体。为了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激发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当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修建以甩马鞭为主题的教堂、喷泉、纪念碑等,1993年奥地利邮政甚至为甩马鞭特别发行了一枚邮票。 责任编辑:侯倩倩 |
GMT-5, 2024-11-26 17:32 , Processed in 0.07986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