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09:28:07来源:新华日报 万里长江从雪域高原奔腾而来,在江苏段放慢了脚步,变得温柔而宏阔。 这是一条滋润百姓、养育万物的生命之江,更是一条文脉绵长、充满灵性的诗意之江。长江流经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和南通8座城市,大江浩荡,为江苏孕育滋养了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地域文化,人文鼎盛与江天胜景交相辉映。 今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已落子布局。如何挖掘长江江苏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江苏责无旁贷。 从本期起,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推出“行长江,探文脉”系列报道,寻访江苏省长江两岸的文脉故事。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历史古都、文化重镇,也是江苏唯一一座跨长江发展的城市。“自古以来,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长江哺育了南京,南京文化也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看来,南京城市文化的诞生与演变、南京城市地位的形成和城市气质的成长,都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从源头来看,南京早期的文化类型是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和吴越文化,皆为典型的长江文化,毫无疑问,南京的文化基因正是孕育于浩荡长江。 大江东去,奔涌数千年,在275公里的长江南京段两岸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南京地区的长江两岸,共有栖霞山舍利塔、南京城墙、龙江船厂遗址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胜利纪念碑、和记洋行旧址、扬子饭店、下关火车站、天妃宫碑等30多处江苏省级、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前提下,文化遗产也能“活”起来,他们诉说着长江与这座古城的历史互构与协同发展。 诗意萦绕,“人文名山”记录长江文脉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在长江南岸的栖霞山顶,有一处名为“始皇临江处”的景点。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游,最后一次东巡北返时,他在栖霞山脚下的江乘渡口乘舟渡江,远眺大江东去时,发出“巡守之乐,莫过于山海”的慨叹。从那时开始,栖霞山就有了名人足印。此后两千多年时光里,随着一代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乘兴而来,这座“第一金陵明秀山”(清乾隆语)累积起丰厚的历史沉淀和绚丽的人文胜景,佛塔、石窟、碑刻遍布山间。南朝初年,高士明僧绍在几番颠沛流离后,来到紧邻长江的栖霞山隐居讲学。去世后,他所居住的栖霞精舍被改建为栖霞寺。栖霞山因明僧绍而兴,传承至今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有着“江南云冈”之誉的千佛崖石窟、唐高宗亲自题额的明征君碑、被梁思成高度赞誉的南唐舍利塔,印证着栖霞山绵延千年的璀璨文脉。 在南京的长江边,类似于栖霞山的“人文名山”比比皆是,幕府山、燕子矶、乌龙山、狮子山、绣球山、三山矶、雨花台……这些并不算高的山丘无一例外都是登临望江的好去处,也皆有经典的诗词名篇流传后世。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明洪武年间,诗人高启登上雨花台远望长江,留下传诵千古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如今的雨花台与长江相隔甚远,但在600年前,长江岸线距南京老城区并不遥远,站在雨花台顶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狮子山上的阅江楼始建于明代初年,登楼眺望,奔流向东的江水好似就在脚下流淌。“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宋濂的《阅江楼记》被收入《古文观止》,记录了这座长江名楼的缘起;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三面临水、陡峭险峻的燕子矶好比展翅欲飞的燕子,江水在这里展现了激荡奔流的恢弘气势。朱元璋、龚贤、史可法、厉鹗、乾隆等明清人物都在燕子矶挥毫吟诗。“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朱元璋的《燕子矶》如同打油诗,生动地将这位开国之君的豪气展露无遗。镌刻在燕子矶“乾隆御碑”上的《题燕子矶》则是写了四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不多的佳作之一:“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既写出了长江江岸变迁,也记录下了江边安宁的乡间田园生活。 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风,连绵6000多米的幕府山竖立在南京长江南岸,山崖濒江,陡峭雄伟。“江山开壮观,风日澹清秋”,面对眼前的如画江山,登顶的明代诗人顾璘曾发出如此赞叹。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弘济寺石刻……幕府山人文胜迹星罗棋布,紧靠长江的地理优势给这里留下了一则则历史佳话。山下的五马渡是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与汝南王、南顿王、彭城王、西阳王等藩王渡江抵达江南之处。传说中,五位皇族分乘五匹马登上江南土地。突然,司马睿的坐骑化龙飞去。这是一个吉祥的预兆,不久后,司马睿果然当上皇帝,是为晋元帝,他以南京为中心,开创了东晋王朝的百年基业。“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如今的五马渡口竖立起一组“化龙丽地”的铸铜雕塑,再现了这个两晋更替、衣冠南渡时期的瑰丽传说。幕府山的夹萝峰、达摩洞则见证了佛教高僧达摩与梁武帝的一段掌故。相传达摩从天竺而来,拜见梁武帝,却话不投机。他离开皇宫,过夹萝峰,在达摩洞小憩,又在幕府山下江边折一支芦苇渡江。在江北上岸后,达摩又留下了定山寺、长芦寺等相关遗迹。 拥江达海,南京长江文化蕴含海洋因子 直挂云帆济沧海,长江最终汇入广阔的大海,长江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海洋文化因子。 南京通江达海,早在六朝时期,咸咸的海风就已吹拂到这座古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各国商船溯江而来,停泊在秦淮河入江口、越城与石头城之间夹江边的良港“石头津”。同样,东晋和南朝也常常派出船队,从石头津出发,南至东南亚、南洋诸国,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进行海外贸易。明代初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迹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28年间航行30多个国家。南京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也是下西洋船只的重要打造基地,更是郑和船队扬帆远航的出发地。至今,在长江南京段两岸,分布着多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 走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三汊河长江边的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眼前的三口长方形池塘看似普通却身份不凡,它们是当年打造郑和宝船的坞式工作台——“作塘”,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江船厂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的多次考古中,这片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船厂遗址上,出土了和古代造船相关的铁锚、舵杆、船板、棕缆、木料等大量文物,充分印证了发生在这里的造船历史。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的船只种类繁多,其中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大致相当于长136.8米,宽55.9米。如此规模宏大的“巨舰”,正是在长江边的船厂一艘艘“诞生”。江面之上,分工明确的郑和船队集结完毕,扬帆远航,驶向遥远的蔚蓝海洋。 静海寺和天妃宫建筑群矗立在长江南岸、南京城墙仪凤门之外。从名称就可推测,它们都是和“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古建筑。明永乐九年(1411),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明成祖朱棣下旨在江边建静海寺,以放置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奇珍异宝和名贵树种。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李时珍寓居静海寺,考察郑和带回来的花草,增补了《本草纲目》中番药、夷果二部。静海寺旁边的天妃宫,则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归国后。立于此处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文物,记录了下西洋远航途中大量珍贵的史料,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桑巨变,长江两岸记录百年风云 南京是江苏唯一一座跨江发展的城市,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朱元璋在长江对岸修筑浦子口城,但直到1899年南京下关才真正实现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城市建设和跨江发展得以大大提速。在长江两岸,一系列保存至今的交通地标、工业遗址见证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百年沧桑历史。 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隔江对望,下关火车站和浦口火车站遥相呼应,它们彰显了水路和铁路交通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浦口火车站是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落成于1914年,是一组保存完整的英式建筑群。这座具有异国风情的车站,记录了朱自清写在散文《背影》中的感人亲情,见证了孙中山灵柩运抵南京,更是今天中国仅存的几座老式火车站之一,成为文艺青年热衷的拍照取景地。而建成于1933年的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开通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同样是重要的交通地标,它们代表了百年来铁路、桥梁技术在不同年代的发展成就。 1899年南京下关开埠,江边商埠的码头、马路、银行、饭店、戏院、邮局、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工厂也纷纷建立,为这座城市不断添加活力。如今,在长江南岸,人们能找到扬子饭店、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招商局旧址、江南水师学堂旧址、和记洋行旧址、下关电厂旧址、江南水泥厂旧址;在长江北岸,人们能寻访浦镇车辆厂英式建筑、浦口电厂旧址、津浦铁路浦口机务段英式建筑、永利硫酸铔厂旧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分布于长江南京段两岸,向后人勾勒着这座城市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的发展轨迹。 |
GMT-5, 2024-11-26 15:18 , Processed in 0.14721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