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 通讯员 狄凯 摄 村民身着盛装采摘樱桃,庆祝丰收。 (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供图) 塘约村一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摄 山环水绕的紫云黄鹤营村,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游客纷至沓来,生态“生财”,生活有味;甜蜜家园镇宁永和村,樱桃红、生产美、日子甜,樱桃压弯枝头,村民笑弯眉眼;活力奔涌的平坝塘约村,村民家住4A级景区,业兴民富生活美……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花鸟为邻,一个个“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幸福家园,在黔贵大地希望的田野上绽放新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注入澎湃之力。 【生态美】 黄鹤营村:山川“冷资源”变旅游“热经济” 暮春时节,来到绿水环绕下的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只见村道蜿蜒整洁,洋房整齐排列…… “同样的一方水土,以前没有特色产业,现在成了乡村振兴领头村。”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说,近年来,黄鹤营村先后被评为“安顺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正团级、上校军衔、硕士研究生、电商公司老板……2020年4月,拥有多重身份的黄恒礼经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荐,被紫云自治县委组织部安排担任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能人带动,依托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黄鹤营村产业兴旺起来。“种菌子,产蜂蜜;栽辣椒,种红米;多产业,见效益;可就业,不出门。”这是黄鹤营村当地村民自创的一段“三字经”,道出了黄鹤营之变的秘诀:走群众路线,绘生态产业美景。 一边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一边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办农家乐、卖土特产、搞观光游,黄鹤营村越来越热闹。 “我们村风景好,乡村旅游项目要抓紧。”在黄恒礼看来,生态环境好,是黄鹤营村的最大优势。结合黄鹤营村交通区位、红色历史文化、河湖瀑布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山美、水美、村美,引来县内外不少摄影师纷纷来黄鹤营村拍照。紫云自治县摄影家协会会长王凯俊说,一张张照片变成名片,为黄鹤营村吸引来八方游客,下一步准备组织更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到黄鹤营采风。 如今,乘着乡村振兴东风,黄鹤营村守住生态底线,发展乡村旅游、布局富民产业,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干劲越来越足。 一桩桩新鲜事在黄鹤营村上演:科技范儿越来越足,“数字化平台·平安乡村”将视频监控覆盖到村、组、户三级,村民配上健康监测手环,能准确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多种健康状况;打造特色民宿,美化自然院落,吸引游客体验民俗风情;河流、瀑布等“冷资源”变成旅游“热经济”…… “要让村民和游客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恒礼说,只要路子走对了,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子像黄鹤营村一样实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 【生产美】 永和村:樱桃串起产业好“钱”景 四月樱桃红。4月21日,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永和村,红彤彤的樱桃压弯枝头,不少游客穿梭林间采摘樱桃。 “今年樱桃长势不错,一颗樱桃树能结70多斤果子。”种植户张元虎说,“优质果每斤能卖10块钱,有多少收多少。前后这半个月,我家里就有10多万元收入。” 小樱桃成致富大产业。今年,永和村1800余亩樱桃产量达2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村里的种植大户只靠樱桃种植,一年就有30多万元收入。群众不只腰包鼓,幸福感也越来越强。”永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元明说。 这生产的美好画卷,背后则经历了改品种、提品质、打品牌三个阶段。 坐落于黄果树上游的永和村,很早就有水果种植历史。20世纪90年代,村里家家有桃树,但苦于交通不便,市场竞争又大,守着满山的桃子,村民却致富无门。 2003年,不甘心过苦日子的永和人改种樱桃。当漫山遍野挂上“红串串”,当年就卖出20元一公斤的好价钱。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村子里樱桃种植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2013年,村里种植大户组团到江西省“取经”,带回来“玛瑙红”“黑玫瑰”两个新品种。村里成立黑玫瑰农村合作社,打造“樱滋恋”品牌,在村社一体发展模式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樱桃产业打下富民基础。如今,发展农、旅、文、养为一体的旅游业才是村里的‘重头戏’。”张元明说。 随着镇宁樱桃名声越传越远,每年樱桃采摘季,永和村单日接待游客在2000人以上,十几位农户成功“转型”,做起农家乐和餐饮生意;村里又建起露营基地,个性化的星空露营、户外烧烤、樱桃果干……一系列乡村新玩法使永和村人气持续攀升。在樱桃产业带动下,村民年人均收入1.6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30余万元。 今年,永和村将着手优化产业结构,做精樱桃产业的同时,规划种植枇杷、蜂糖李、杨梅等精品水果,进一步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将永和打造成集采摘、旅游、农家乐、周末踏青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性基地。 【生活美】 塘约村:盘活资源 打造乡村升级版 4月40日,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走进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民居黄墙红瓦、文化墙五彩斑斓、凉亭古韵悠悠,青山绿水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这几年村子变化太大了。村子干净整洁,河道、大道、广场修好了,还修建了停车场、篮球场、阅览室,生活很方便。”村民张昌友说,现在他在村外的公司上班,过起了村庄到公司两点一线的通勤生活,每月5000多元收入。 这样的生活,放在9年前,是张昌友想也想不到的。2013年,塘约村还是二类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仅3.9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 穷则思变。近年来,塘约村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的发展新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村级治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塘约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9年,塘约村实现整村脱贫,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塘约村逐渐成为安顺市农村改革成功的“领头雁”,“塘约经验”也在全国得到推广。 “我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里,开展果蔬种植和精品花园建设。”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同时,村里还建立起矿泉水厂、玩具厂等,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更多就业选择。 今年,塘约村在成功创建全国4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朝着“塘约经验”2.0版迈进,4星级综合服务楼、酒店、农家乐等旅游配套项目纷纷落建,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左文学说,下一步,塘约村将在推动坝区菜园化、山坡景观化、河道廊道化、村庄个性化、道路香草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等“九化同步”思路下,带领村民生活越过越美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杜延卿 向莹) |
GMT-5, 2024-11-26 05:38 , Processed in 0.1047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