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坞公园与远处玉峰塔交相辉映 孙玉芬摄 东方人居画卷重现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打开《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中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121处不可移动文物密密麻麻的,这里是海淀区集中连片的文物集聚区。 站在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点——北坞公园内的金山寺旁,西望玉泉山,古塔巍峨,鸟儿展翅,嘉树葱茏。景色美不胜收。东侧,有4棵大杨树,那是旧村留下的老树。“80后”刘艳霞带着儿子在树下玩耍,好像回到了自己小时候。 “小时候家家都有大院子,春天插秧,秋天收割,在晒谷场光着脚丫蹚着滚烫的稻谷,几天下来小伙伴们都能黑一圈,也乐此不疲。”刘艳霞说。 后来,守着颐和园西门,村里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开始盖房,大院子没了,稻田没了,变成鸭厂、砖厂、小饭店、小旅馆……快速城市化让村庄变了样。 2013年,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村全部拆迁腾退,北坞就是玉泉村下辖的8个自然村之一,村民告别了城中村,就近搬新家住进现代化楼房小区。 同年,海淀区开始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核心区域14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实施园外园区域生态景观提升工程。 园外园特指颐和园和静明园周边区域,历史上这里水网密集,颐和园也没有西墙,向西是大片的京西稻稻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劳作的农人和夕阳下炊烟袅袅。 通过功能疏解、环境整治、景观提升、还绿增绿,园外园地区新建、改建了畅春新园、中坞公园、北坞公园、两山公园等13个公园,打造了一条36公里的绿道,“一道十三园”让三山五园地区又恢复了绿色肌底,把香山、颐和园、圆明园这些明珠般的公园连成片。 稻田也回来了!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为恢复乾隆笔下的美景,公园建设过程中扩挖水面和稻田,形成水、田交融的景象,每到金秋,稻浪滚滚。 金山寺北侧就是稻田,特意设计成一小畦一小畦,方便游人体验插秧、收割。稻田中央还有一组雕像,以清代《耕织图》为原型设计,“雍正”扶犁“乾隆”牵牛折射“农为邦本”文化观念。 河水也连通流动起来了! 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泉流四溢、河湖漫布,宛如江南水乡。海淀区从生态循环水网、河道生态治理及景观提升、蓄滞洪区建设三方面入手,逐步恢复历史水系和景观。 金河是一条元代开挖的引水渠,在三山五园环境提升过程中,海淀区水务局对金河进行了改造,新建了拱桥连通两岸,将割裂的两个公园缝合成一个108公顷的大公园。河道两侧台地驳岸,曲曲折折,南岸老树横斜,北岸新枝幼苗,鹅黄翠绿,隔水牵手。 如今,三山五园地区循环水网中的玉泉山片区水系已经联通,圆明园片区预计6月底完工。今年还将进行北旱河、万泉河、清河滨水绿廊-清河之洲、金河上游段、南长河上游段等河道治理。届时,区域内400公顷河湖水面互联互通,昔日渠渠相连、河园融合的历史水系格局及风貌将重现。 三山五园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联络线也在逐渐恢复。 山水相依,俯仰千年。一幅山水、田园、城市有机交融的东方人居画卷重现西郊。 游人在北坞公园一畦畦稻田边走过 何嵘摄 “园林紫禁城”里的文化自信 午后的阳光正好,圆明园正觉寺内,古树苍翠。迈进山门内,就走进了“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从1860年被掠夺到2020年12月1日展出,马首铜像“回家”之路走了160年。 提到圆明园,许多人脑海中都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词——“万园之园”。这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说的,是1743年,游览过圆明园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寄回法国的书信中的赞叹。 “回看18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当时的传教士和欧洲学者对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文化极为推崇,在欧洲引起了“中国风”的模仿狂潮,有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其启发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也正因如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时,没有来过中国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会写下这么一段话:“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四九城里中轴贯,三山五园西北蜒。 前朝后寝、礼制建筑、观稼验农、理政空间……这些都是三山五园里的“标配”,“居园理政”更是清代帝王的传统。贺艳团队曾根据清朝皇帝起居注做过统计,康熙每年有一半时间在畅春园居住;雍正最长的一年在圆明园居住247天,乾隆则达到251天;道光、咸丰每年都驻园约200天。 三山五园可以算得上清朝的“国家政务中心”。 东西连绵20余里的三山五园地区是没有城墙的历史城区,是名副其实的“园林紫禁城”,与南北中轴线贯穿的凸字形都城一起,构成了清代北京“一城一区”并置的城市形态,在中国都城规划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北京市总规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还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三山五园与老城都是并列的两大重点区域。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仿天下”的圆明园产生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创新作品——以汉字为造型的田字房、1003e2字房,如意造型的桥梁,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水力钟、水力自动风扇,升天入地和花开现佛舞台机械装置……数不胜数。 雨果笔下的“幻想艺术的高峰,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来自于中华民族蓬勃的创造、创新力,来自于在继承传统中的不断突破创新。在继承中突破创新,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2021年3月25日,一场名为《重走“进京赶考”之路》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超50万人观看。这条“进京赶考”之路再现了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京首日的行动路线。 “横跨整个三山五园地区,途经三山五园中的五园,与三山五园地区御道的重合率达到了60%。”贺艳说,重走这条路,不光能看到重要的红色节点,还能看到历史,看到当代科技发展创新标志中关村,这条28公里长的线路是一条100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红色脉络。 2020年9月,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1年3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批复,9大类创建任务不断推进。“园林紫禁城”里的文化自信正在释放。 孩子们体验稻田收割的乐趣 海淀区委宣传部供图 皇家御苑变共享公园 中午的海淀公园,最热闹的是智能步道,不到900米的线路上,十几位跑步爱好者在“你追我赶”,不过他们追的不是正在跑道上的跑友,而是隔空“赛跑”,跑道上跑步人数、速度、年龄划分等都在起点处排行榜屏幕上显示着。 这条跑道非常受年轻人喜欢,30岁以下的使用者占4成。 海淀公园也是“一道十三园”之一,始建于2003年,2018年改建为全国首个AI公园。如果时光穿越回康熙年间,这里可是御园畅春园的西花园,皇太子胤礽的居室和书房就在这园子里。如今,这里成为不收门票、人人共享的城市公园,但其建设一点不比皇家园林马虎。 智能导览、刷脸存包、无人驾驶、电音花园、骑行喷泉、AR互动体验……海淀公园东边600多米就是海淀新技术大厦、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向南过了四环就是中关村。守着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公园为众多新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也让市民能够零距离体验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新生活方式。 “十三园”之一的茶棚公园绕着当地村民安置房北坞嘉园小区西侧、南侧布置。这片区域曾是人们前往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停留节点,考虑到居民休憩需求,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以清代《妙峰山进香图》中的茶棚作为休闲设施蓝本,衍生形成茶棚廊架、祈福影壁等,传承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帮当地人留住乡愁。 公园里种稻子是海淀区的特色,海淀公园、巴沟山水园、中坞公园、两山公园都有京西稻稻田的影子,让年轻人和孩子能够感受传统的农耕田园生活。 回到家里拿起手机,三山五园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创忆·三山五园”数字展始终在线上等着你,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三山五园展示给国内外观众。 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利用成果已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文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GMT-5, 2024-11-26 01:31 , Processed in 0.10009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