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萨玛节侗族妇女成为主角。 (受访单位提供) 学生在丹寨万达小镇体验古纸制作。(受访单位提供) 晴隆阿妹戚托小镇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受访单位提供) 兴义布依人家包灰粽子。 (受访单位提供) 在贵州欣赏四季山水,领略旖旎风情,如今已成为人们出游的一个基本选项。山水之美,美在生态盎然;风情之美,美在人文跃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村寨星罗棋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浩瀚如海,在广阔的贵州山地空间里,民族之花四处绽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规模在全国已跻身第一方阵。 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贵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8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628项(1025处);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2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 对栖息于斯的少数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就是他们的内在气质和人文根脉,从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或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内容,在袅袅炊烟中浸透着坚定不移的认同感和盈心满怀的获得感。 非遗体验成文旅新宠 5月13日这天对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著权来说,既平常又不平常。平常的是,他的出行总是与展示、传播剪纸技艺有关;不平常的是,这次到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为参加“体验非遗——剪纸之美”活动传授思南剪纸技艺。他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教大家剪纸手法,屏气、凝神、下刀……大家全神贯注,陆续完成自己选定的“题目”。看着一件件“新鲜出炉”的剪纸作品,他欣喜异常。 据了解,常年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已成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常规节目”。就在“体验非遗——剪纸之美”活动的前几天,该馆曾组织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00名学生,在馆内开展“‘染’靓青春·非遗手工体验活动”。非遗传承人向大学生介绍植物扎染和泥土染工艺的基本知识、特点和制作技巧,并现场指导,学生按照捆扎、浸染、晾晒等系列步骤,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亲自动手和凭眼睛看,完全是两个概念。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参与者对非遗传承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文物中心副研究员杨亚月说,一块方巾扎结成绺,入水浸润、入料浸染,冲洗后固色,这个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贵州,非遗体验已成为一种文化气场。自2017年7月丹寨万达小镇开放以来,每年来小镇的游客络绎不绝,截至今年3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小镇的一大卖点,就是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人们冲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非遗项目,亲自动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蜡染、编织鸟笼、手工造纸,体验一回非遗乐趣。入驻小镇的1项人类非遗项目、1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数十项省级、州级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气场。2021年,仅在9天非遗周的时间里,就吸引了26万余名游客前来打卡,这其中就有研学旅行的巨大贡献。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相伴而行,黔西南在这个节日里都要举办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最具体验感的是蓝染、稻灰粽子包裹、香包缝制等传统手工项目,游客不仅深度参与活动,还可带回自己亲手做的“非遗作品”给家人分享。 而这样的非遗体验活动,在贵州各个市州都有着精彩的呈现,制作一个陶器,编织一个篮子,浸染一匹丝巾,吟唱一首侗歌,酿制一坛美酒,只要有风情弥漫的地方,就有一段关于体验传统手工的故事。 对于非遗体验带来的文化感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非遗保护要植根本土文化,使之成为活着的人文具象,滋养生活、丰富精神。非遗体验能直接吸引人们走进非遗深处,在体验中感悟非遗的久远、神韵和魅力。 民族节庆展精神内在 5月8日是黔南州传统民族节日“四月八”,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的威农黄桃坝热闹非凡。布依族妇女周仪和母亲、孩子身着节日盛装,提着装满腊肉、花糯米饭、鸡蛋的花竹篮在黄桃坝流连忘返,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与她们一家分享竹篮里的美食。 |
GMT-5, 2024-11-25 13:24 , Processed in 0.09988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