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2-07-24 08: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7月23日,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老师林杨琼分享青年行动案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2236公里,这是从厦门大学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的距离。 从山到海,厦门大学的学子与西海固有着长达20余年的双向奔赴的约定。而他们,也只是全国25551名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一个缩影。 1998年,厦门大学等22所中国高校共同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到中西部地区县乡中小学支教,同时推动校地共建助力当地脱贫。时至今日,已经有218所中国优秀高校参与到这项持续实施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国家支持力度大、示范效应显著的志愿服务项目中。 7月23日,2022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厦门大学第9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林杨琼向世界青年分享了自己跨越2236公里的“山海情”。 林杨琼在支教课堂上。受访者供图(资料图)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在15年前,林杨琼曾到这个地区的关桥中学支教一年。 “老师,你觉得厦门和这里,哪儿更好?”在支教的第一堂课上,学生们这样问林杨琼。她愣住了。2004年,厦门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而窗外的操场黄沙漫天。看着孩子们明亮期待的眼神,她只能说:“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里是你们的家乡,以后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把它建设得更好吧!” 为了做好支教工作,每个周末,她和队员都会带上干粮,走上一整天,去学校沿途的村镇走访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得最多的是事不是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而是劝说孩子们的父母同意他们继续读书。 “我再次开始怀疑我们支教的意义,真的能为这个地方带来改变吗?”林杨琼也曾有过动摇。 改变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于是,他们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尝试着和当地老师一起去做一些改变,去打开教育的其他可能。他们为孩子们征订了书籍和报纸,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了周末的学习兴趣小组;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尝试分组讨论,锻炼批判思维;把缺老师的体育课开起来,把舞蹈融入美育课堂。 “我们试着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相信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即便没有依靠教育扭转整个人生,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仍然可以给他们温暖、力量和方向,铺平他们走出去的道路。”林杨琼说。 在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被搁浅在沙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捡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扔。有人劝他:“孩子,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谁在乎呢?”面对质疑,小男孩一边捡鱼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正是秉持着“不放弃每一条小鱼,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信念,支教队员们利用节假日跑遍了学校周边乡镇、走访各地爱心企业和热心校友,募集善款,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时间为限,接力讲好“这条小鱼”的故事。 2014年,当时的支教队员给身患疾病的学生马娟筹集资金,带她到北京治病,并教她吹陶笛、让她多交朋友。经过半年多的支持和陪伴,她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还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老师们给我讲了好多好多道理,让我觉得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就是以这种方式,我让自己真的活泼起来了,现在我的高中同学们也很喜欢我,所以我很感谢老师们。” 马娟说。 2020年6月15日,在我国南海的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通过视频直播为宁夏隆德县的孩子们带来的一堂“海洋大讲堂”,很多孩子第一次通过直播看见了大海。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22届成员林宇阳回忆道,“当时画面一出来,学生就集体哇了一声。然后,提问的时候大家都把手举得非常高。比如,有同学会问,无人机手臂在海洋中探测的时候,出现故障怎么办。” 借助先进的技术,像这样的“云课堂”更多地走入了西海固的各个学校。支教队员们还推出“艺术守望者”“七彩假期”等第二课堂活动,甚至在大山里为孩子们建了一个海洋标本馆。 海原县的山歌远近闻名,被称为“花儿”,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杨琼回忆道,那里的孩子爱唱歌,课间的走廊、操场,处处可以听见响亮的歌声。这歌声是那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的人们乐观向上的昂扬风貌。 “课堂上有孩子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淘气的时候,我常常‘罚’他们下课后给大家唱歌。有一次,一个叫马小花的女孩特别害羞,既答不上问题,又不好意思唱歌。我告诉她,歌先欠着,什么时候攒够勇气了,再来还给我。”林杨琼说。 过了很久,在林杨琼支教结束快要离开时,马小花带着一束小小的野花,认真地给林杨琼唱了一首歌。她说:“老师,我来还你这首歌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 林杨琼说:“我们保持联络,你好好加油,以后来厦门大学找我吧。” 马小花与林杨琼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合影。受访者供图 很多年以后,这个守信重诺的女孩子再一次兑现了诺言,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入了林杨琼的母校厦门大学,从学生变成了“学妹”。 2017年,马小花本科毕业,她放弃在大城市更多的发展空间,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她说,自己很佩服厦大的支教老师们,“是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如今,马小花也登上三尺讲台,成了自己眼中的那群“他们”。 林杨琼说,在西海固,像马小花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学成后又回到家乡继续贡献力量。“什么是优质的教育?即便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之后,我依然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它有千万种迷人的样子,而这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山海接力,一定是其中最美好的一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23日电 |
GMT-5, 2024-11-24 21:37 , Processed in 0.3594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