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剧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中国儿童戏剧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儿童戏剧节,是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于2011年创办的。近日,第十一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举办。25家剧院的45台优秀剧目在北京、常州、嘉兴、固安、成都接连上演,让孩子们在剧场里感受艺术的力量。如何创作更多符合大众期待的儿童剧,让更多孩子爱看戏、看好戏,是创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儿童剧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又要满足寓教于乐的诉求,让孩子在接受艺术陶冶之时,培养健全的人格。近些年,儿童剧创作受到更多关注,品类与品质得以丰富和提升。 线上+线下扩大受众群 儿童剧不可“儿戏”,儿童剧的创作也非“小儿科”。优秀的儿童剧会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欢迎。给孩子看的作品,要找到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和审美接受习惯的表达方式。对主题的认知高度、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和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中国儿童戏剧史上颇具影响力的3部作品,《马兰花》《报童》《以革命的名义》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当年,同名戏剧电影的传播力令它们飞出剧场、飞向千家万户,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歌颂勤劳善良的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在此次经典复排作品《马兰花》和《报童》的演出现场,一家三代观众同看演出的动人场景屡次出现,戏剧种子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接受信息的渠道、形式和类别更为多元。儿童剧创作如果仅停留在编个童话故事、讲个简单道理的层面,已满足不了青少年受众的精神需求。对多元题材的开拓探索、从不同类型中采撷新意,已成为儿童剧创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近年来,创作者从思维观念、主题表达、舞台表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开掘儿童剧题材的广度与深度。比如,传统文化题材儿童剧《三个和尚》,现实题材儿童剧《木又寸》《山羊不吃天堂草》《时间森林》,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剧《红缨》《火光中的繁星》《送不出去的情报》等。未来,如果这些作品也能插上电影电视或网络文艺的翅膀,相信它们会影响更多孩子,成为他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让更多孩子看儿童剧、喜欢儿童剧,是创作者共同的心愿。多年来,不少儿童剧院团坚持公益性演出。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例,我们常到各地进行公益性演出,但离开时仍心存遗憾。因为即使在学校操场上演出,一天演2场,连续演3天,每次也只能满足一个县几所学校的观看需求。 因此,创作者不仅要在题材与主题的开掘中走向纵深,更要注重利用新的传播手段,让儿童剧的受众覆盖面更为广泛。近年来,线上直播和线上展演的探索持续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引人注目。这两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连续举办“线上优秀儿童剧展演”,去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今年则以“新时代现实题材”为主题,每一场线上演播覆盖的观众,少则上万,多则百万,不少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欣赏儿童剧。今年的“线上优秀儿童剧展演”剧目,既有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的儿童剧《小贝的书柜》《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和你一起长大》等,也有适合低年龄小观众观看的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还有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剧《长征路上的少年军》《铁道小飞虎》等。这些作品不仅让小观众通过戏剧看到外面的世界,更通过戏剧种下信仰的种子、艺术的种子。 |
GMT-5, 2024-11-24 13:40 , Processed in 0.0730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