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博联手亮出压箱宝
9月28日,市民在国博展厅欣赏故宫博物院藏紫禁城全景模型。 记者 邓伟摄 西周时期的克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对望,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交流;跟随《乾隆南巡图》的视角游历扬州古城;从青花开光花鸟图菱花口折沿盘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昨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两馆拿出400余件“压箱宝”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走进展厅,宛若走入一幅青绿山水画,立柱、庑廊、花窗等中国古代建筑元素营造出萦回曲深的展线。唐代《伏羲女娲图》轴、赵孟頫《道德经》卷、仇英《职贡图》卷、18世纪欧洲生产的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400余件展品按“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4个单元悉数亮相。 展厅里,大场面一个接一个。按照1比350缩小的紫禁城全景模型旁,有两个硕大的铜“和”字,其中满文“和”字上有一处漆书“太和殿”,推断原来曾经是太和殿匾额上的铜字。高350厘米、宽约350厘米、进深80厘米的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选用新疆和田碧玉精心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还有《乾隆南巡图》之《驻跸姑苏》卷,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画面里屋宇纵布,河流纵横,商铺林立,呈现江南盛世。 小件展品也配得上“重器”称号。边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一方泥印,1938年在陕西省城固县张骞墓出土。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由72锭大小不一的墨块组成,最大的不过成人手掌长度,它们静静展示着中国传统的节气浪漫。 展厅里还有一些新组合露脸。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解释,筹备这场展览好比重新翻看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书写的厚重篇章,既要以不同方式梳理向后延伸的文脉,还要思考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和实物,重新阐述、呈现它们。比如展览中,春秋时期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簋与先秦青铜编钟、编磬组成的礼乐器,和清代以来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典章制度用品及建筑模型、构件等呼应,巧妙展现了循天地之道形成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人文信仰、道德追求等,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万物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紧密关系。 故宫的倦勤斋通景画也被复制展出,观众可以走近细品郎世宁笔触。国博介绍,展览还将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在线展示等形式亮相。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3日。(北京日报记者 刘冕) |
GMT-5, 2024-11-24 06:14 , Processed in 0.11842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