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多伦多东门网

搜索
多伦多东门网 首页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夫妻为何被称作“两口子”?

2008-11-17 05:50| 发布者: 云冈山人| 查看: 656| 评论: 0

夫妻为何被称作“两口子”?


    中国人为何把夫妻称为两口子?一位民俗学者的解释是,“这是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世俗化的体现。”如同:门口有棵歪脖子树,家中多口舌。两张口要在一个锅里吃饭,还要常年“厮守”,红口白牙的是非肯定少不了。
    当然,如今的中国人,多数已经不再为吃发愁了,可吃饱肚子的两口子,“红口白牙”的事儿却越来越多,感情的,欲望的,生理的,心理的,总是缠绕不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俩人都有自个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前怕老虎后怕狼的理。这种矛盾的、迷茫的、无所适从的心态,反映到婚姻、夫妻生活中,肯定就是“口口相争”的事了,肯定会有猜忌、不满、抱怨、吵闹、干架。假如其中一个人聪明,能化解,懂得口口相传对于两口子关系的重要性,就会在某些事上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口是心非……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两口子”和谐相处。
   “半瓶子”有一朋友,就是因为跟老婆天天“口舌不断”,而且一拌嘴就是3年,他实在受不了了,只好提出离婚。他说,一个家里两张嘴,说出来的肯定“一半是醋水,一半是火焰”,如此连蜇带烧,我不“逃跑”,说不定那一天就变成疯子了。他解嘲道,好像一个老外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个生活在上上世纪的老外,如何能知道咱中国人的幸福是啥样的?不幸又是啥样的?你说,如今谁家没有“口舌”事呢?
    也许,这个朋友的烦恼就是我们大家的烦恼。按照“半瓶子”的理解,两口子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个是非矛盾的综合体。你想想,一个口不但好养活,而且不会争吵,没有对峙,心口一致。两个口组合到一起,就难免多了口舌是非,难免心口不一,难免隔三差五“争口”,这都很正常。俗话说,3个人进馆子,口味不同。俩人既然能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一个锅里搅勺把,免不了磕磕碰碰,缠缠绕绕。免不了对口不对味,对眼不对心。只要你把这所有的猜忌、不满、抱怨、吵闹、干架的情绪,全部用口表达出来了,可以称作交流,可以称作沟通,也可以称作发泄。就算做不到一团和气,举案齐眉,至少我们可以不憋屈……
  作为两口子中的一个,您是怎么看的呢?

博友观点:

  博友绫子认为:“两口子”,有意思。“吕”为古代调校乐器的偶数管称谓;“串”就更有意思,有连贯的意思;勾结的意思;量词,当然还有错误的连接的意思;由这里走动到那里的意思;更绝的,还有担任戏剧角色的意思。这样看来,“两口子”的说法可以从字面理解为:两张口不是简单放在一处的,一定要分清上下,确定主次,这是其一;两个人可以各有自己的主张,各说各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们“两口子”一致对外的时候,不要有两个说法出来,让人觉出问题多多、可笑多多,一定要有内部的适当沟通与调整,“吕”后出门,这是其二。“两口子”过日子,苦辣酸甜,柴米油盐,既是绑在一处、攒在一串的蚂蚱了,再怎么说也不能各吃各菜、各品各茶,和鱼狗猫蛇诸类挤眉弄事了,至少不能和十二鼠相的其它成员乱成一处,这是其三;生活如歌如戏,“两口子”角色分工不同,但得一出戏里唱在一个调门里,演在一个情境内,你哭,他有心动,你笑,他有快乐,这是其三。当然,两个口字左右结构不成字儿,道理也很简单,那不是两个干瞪眼儿了么!加个狗狗就是哭。索性再多加两口儿,就可以培养个厂长、县长出来也说不定。中间放页子一般的东西,就有个好戏看看,嚣声直上。还真是有意思哪有意思!
  博友wisefool表示:两口子上下放为吕,重叠一起为回。证明两口子在一起有家的感觉,回即回家。回家口对口可以做很多和谐的事,多么美好的两口子啊。上对上,下对下,口对口就是两口子……
  博友龙的传人说:不是仇人成不了父子、不是冤家成不了夫妻”,这是什么鬼话?!人们习惯称谓的“两口子”是一个中性词,在男女二人的关系上,显示平等、平衡,不分前后、更不分贵贱、不分尊卑,是一句韵味十足而又简单意明的百姓语言。两口子在某种场合下还有一定的包容、宽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内涵和意境,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还赋予美好、中庸与和谐的含义。两口子一词信口能说,张嘴会说,是黎民百姓口语优秀文化的体现,也是黎民百姓的享用,本人非常珍视!一般来讲,官人和商人是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的!
  博友awind7168则认为:两口为“回”,回似围城,两口子就是围城中人,过得好坏还是在两手是否牵连,两心是否一意,两情是否相悦;有了孩子就是三口,三口为品,品尝生活中的滋味,感想更多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多伦多东门网

GMT-5, 2024-11-24 06:52 , Processed in 0.0754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返回顶部